鋅:
現貨方面,LME鋅現貨升水74.00美元/噸,前一交易日升水52.75美元/噸。根據SMM訊,上海0#鋅主流成交于23580~23630元/噸,雙燕成交于23610~23670元/噸;0#鋅普通對2112合約報升水20~50元/噸,雙燕對2112合約報升水60~80元/噸;1#鋅主流成交于23510~23560元/噸。 昨日鋅價小幅回調,早間持貨商普通鋅錠對均價報至升水15元/噸(當月票),對2112合約報至升水40~50元/噸(當月票),然而昨日市場仍以出貨為主,市場成交疲弱下,持貨商下調跟盤及均價升水報價,隨后持貨商逐漸下調升水至5~10元/噸,跟盤升水亦有下調。進入第二時段,市場分歧加大,持貨商普通鋅錠對2112合約報升水20~50元/噸。整體看,進入長單末尾,市場現貨充裕下,并無壓力,部分持貨商為降低自身庫存,低價甩貨。昨日市場成交疲弱,下游企業(yè)也沒有看到成交回暖,整體清淡。
庫存方面,11月24日,LME庫存為16.78萬噸,較此前一日下降0.36萬噸。根據SMM訊,11月22日,國內鋅錠庫存為13.08萬噸,較此前一周下降0.44萬噸。
觀點:昨日滬鋅偏強震蕩。宏觀方面,國家統(tǒng)計局表示2021年中旬有色金屬價格表現分化,其中鋅錠價格較上期有所下跌。生態(tài)環(huán)境部下發(fā)了重金屬污染防控意見,銅鋅采選等行業(yè)將重點管控。海關數據顯示10月國內鋅礦進口同比環(huán)比增加。海外方面,由于水災愛爾蘭Boliden旗下的Tara鋅礦停產,停產持續(xù)時間未定,該礦廠涉及產能13萬噸/年,占比全球1%。歐洲供氣問題還在延續(xù),美國表示將繼續(xù)干涉對“北溪-2”項目,此舉給歐洲能源問題再度蒙上陰影。歐洲電價大幅反彈,不排除后續(xù)會有冶煉企業(yè)擴大減產的可能。鋅整體供應壓力仍存,當前海外能源危機并未完全結束,后續(xù)影響仍需重視。國內方面,目前各地限電有所寬松,但是限產依舊延續(xù)。鋅冶煉企業(yè)的加工費沒有明顯反彈,副產品硫酸價格也有所回落。礦端的擾動以及加工利潤的下滑對鋅價形成支撐。另外北方暴雪天氣以及近期嚴峻的防疫形勢也會對鋅冶煉端開工以及鋅錠的運輸造成影響。消費端,隨著冬季來臨以及疫情問題,鍍鋅企業(yè)開工受到限制,且由于回款問題導致部門企業(yè)訂單無法正常進行。房地產的低迷依舊壓制鍍鋅企業(yè)開工。庫存方面,國內鋅錠小幅累庫。價格方面,現貨鋅價各地區(qū)昨日以下跌為主,升貼水各地區(qū)漲跌不一。下游買漲不買跌。價格方面,近期市場受消息面影響波動較大,建議謹慎觀望。
策略:單邊:中性。套利:內外正套。
風險點:1、流動性收緊快于預期。2、消費不及預期。3、國內能耗雙控政策。
鋁:
現貨方面,LME鋁現貨平水,前一交易日升水3.99美元/噸。據SMM訊,昨日滬鋁主力2201合約早間開于19090元/噸,盤初空頭減倉,第一交易時段滬鋁沖高至19250元/噸附近,而后回落探底至19065元/噸,午后期鋁受印度尼西亞鋁土礦以及國內房地產方面的相關消息刺激,快速拉漲至19350元/噸,終收于19250元/噸,較昨結小幅漲65元/噸。日K線錄得四連陽,空頭減倉為主,滬鋁主力持倉量減少6556手至20.82萬手,成交量37.04萬手。
11月24日SMM A00鋁價報19120元/噸,較前一日下跌50元/噸,升貼水報貼50元/噸,較前一日小幅收窄10元/噸。今日上海及無錫市場交投較為活躍,臨近長單月尾,市場貨源較為充足,持貨商拋售意愿較強,市場主流成交對當月維持在貼60至貼50元/噸左右水平,下游采買力度尚可,較前一日基本持平。
庫存方面,截止11月24日,LME庫存為92.37萬噸,較前一交易日下降1.21萬噸。截至11月22日,鋁錠社會庫存較上周下降1.4萬噸至102.4萬噸。
觀點:昨日滬鋁窄幅震蕩。據數據顯示,10月中國鋁型材出口量為7.44萬噸,環(huán)比下降8% ,同比下降4%。昨日印尼總統(tǒng)重申計劃停止所有大宗商品原材料出口,可能2022年停止鋁土礦出口,對市場情緒略有刺激,但考慮到國內進口礦庫存可維持超過3個月的消費量,預計短期內影響較小?;久嫔希瑠W會限產將至,能耗雙控任務壓力仍存,國內整體供應難以放量 。近期東北地區(qū)出現寒潮,需留意暴雪天氣對鋁產品運輸的影響。消費端持貨商看跌積極下調出貨,接貨商畏高壓價少采,交投氛圍一般。國內下游加工企業(yè)開工率基本維穩(wěn),需求端與往年相比較差,但仍在持續(xù)回暖。庫存方面,國內鋁錠社庫開始去庫,但去庫能否延續(xù)仍有待觀察。價格方面,近期基本面多空交織,需觀察鋁錠去庫的持續(xù)性,且近期市場處于高度敏感時期,波動較大,單邊上建議謹慎觀望為主。
策略:單邊:中性。套利:中性。
風險點:1、流動性收緊快于預期。2、消費遠不及預期。3、國內能耗雙控政策。
發(fā)表評論